古建筑知識講堂:寺院建筑形態的變遷
發表時間:2023-09-25 16:20
佛教建筑氣勢恢宏雄壯,融匯了佛教與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諧韻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學精神蘊藏在精密的土木結構與宗教藝術風韻之中,譜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早期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置的各種精舍。在《大智度論》《大毗婆沙論》對此有明確的記載。
在對古印度寺院遺址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當時印度佛寺的形制大多是在中央設方形佛殿(或者是佛塔),外圍設僧房,佛殿(佛塔)內設佛龕。印度佛教建筑主要內容是塔,中國佛教建筑的最初,寺院也把塔放在中心位置。洛陽白馬寺,就是按照這種形制而建成的。
漢
漢末時期,在徐州興建的浮屠寺就是以塔為中心的庭院式布局,但此塔的木樓隔式結構與周圍的回廊殿閣卻改為中國建筑的傳統樣式。這是最早期佛教與中國傳統建筑的初步融合。
兩晉南北朝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也在這個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各地興建了大量佛寺。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時期洛陽有1300多座寺院。當時洛陽最大的寺院永寧寺的格局:北面是正殿,仿太極殿。正南有三門樓,殿南“立九層浮圖(佛塔)”。由此可見當時的佛寺建筑依舊是“前塔后殿”,由此突出佛塔的重要性。另一面從總體布局上,永寧寺則是采用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對稱布置方式,而殿堂則是按照中國傳統建筑來建造。
在這個時期,由于佛教的興盛,有很多貴族間也流行著“舍宅為寺”(將自己的家宅供養出來,改建為佛教寺院)。這些私宅改建的寺院是不太可能按照印度佛教建筑原有方位來設置。隨著這類寺院的增多,也漸漸形成了佛殿為主的形式的寺院。最開始是寺塔并列,然后是將塔建在寺外或者寺旁(也叫塔院),也是從此時開始,佛塔也不再作為寺院建筑中最主要的元素了。
隋唐
隋唐兩代出現了規模宏大的寺塔殿閣建筑群,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州郡城市與名山大野之中。
唐代現存的大型塔都是是樓閣式的磚塔。特點是平面均為方形。且唐代佛教建筑是由石材仿木轉向真正的木結構。
宋
宋代,佛教文化已經廣泛融入到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去了。寺院在功能上也豐富了許多,寺院不僅僅是舉行宗教活動場所,同時也是大眾交往、游玩的地方。此時,佛教的寺院建筑更加廣泛地吸納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元素。
明代
明代,佛教已完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強調“儒釋道合一”,表現在佛教的寺院建筑上,則是強調對不同文化的并存,因此供奉對象、佛殿的種類逐漸增多,生活氣息更濃;寺院建筑更加官方化,逐漸采取官方的宮殿式建筑模式。
現如今所見到的寺院建筑及其造像,絕大多數都是經過明清兩代重建的,寺院空間格局的佛教建筑配置與寺院的歷史幾乎已無關聯。
寺院建筑是佛教外在的表現形式,其演變與佛教思想中國化的過程是完全吻合的。在這個過程中,寺院建筑追隨著佛教的中國化思想的變化而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加強了中國化思想。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綿延至今的多彩而豐富中國佛教文化。
佛教寺院建筑是安置佛像、經卷,供僧眾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地方,也是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佛寺建筑是弘揚佛教文化很重要的載體之一。
佛教傳入我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宗教意義和文化內涵早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影響、有機融合。
中國的佛教建筑以其寬廣的胸懷容納、吸收、消化了不同的佛教建筑形式,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佛教建筑?;氐疆斚?,社會高速發展,我國當代的佛教建筑也在探尋著一條與時俱進的、符合當代佛教思想的、滿足現代人使用功能與審美需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
相關資訊17782967686